当2025年第一季度的行业数据揭晓时,led显示行业的格局震荡清晰可见——smd销售额市占率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至77.6%,而cob和mip分别以22.1%和0.3%的销售额占比持续扩张,其中cob销售额同比激增2.2个百分点。这一数据背后,是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: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smd,正面临着cob与mip的双重夹击。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更替,更是整个产业链从生产逻辑到市场认知的重构。
技术突破从物理极限到性能跃升的跨越
cob技术通过将rgb三色芯片直接封装在pcb基板上,彻底颠覆了smd的传统生产流程。这种集成化设计不仅省去了独立封装和贴片环节,更关键的是突破了smd在小间距领域的物理极限。smd因单个封装仅含一个像素的结构限制,在p1.2以下市场面临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,而cob却能轻松实现p1.0以下的超微间距显示。例如,在高端会议一体机领域,cob凭借无缝拼接和高分辨率优势,已成为主流选择,其出光柔和、抗触摸的特性更是smd难以企及的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,cob在可靠性上的突破,传统smd因封装结构导致的“毛毛虫”现象(像素间距不均引发的视觉干扰)在cob技术下被彻底消除,这使得其在指挥中心、xr虚拟拍摄等对显示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迅速普及。
mip技术采用倒装芯片与巨量转移工艺,在微间距领域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。其芯片与基板的紧密连接不仅提升了分辨率和显示效果,更通过优化测试环节降低了量产门槛。以p0.9以下市场为例,mip凭借抗离子迁移、超高像素密度等特性,已在高端影院屏和虚拟拍摄中实现突破。某头部厂商推出的mip产品,通过集成microic(主动式驱动芯片),在亮度和色域表现上达到了1600cd/m²和95% dci-p3的水准,直接对标传统液晶显示。
尽管smd厂商通过imd等技术改良提升了小间距产品性能,但在p1.5以上市场仍难以与cob竞争。更严峻的是,smd在微间距领域的成本下降空间已趋近极限——要实现p1.2 以下的间距,需投入更高精度的生产设备,而维护成本也远高于 cob。这种技术代差在教育、政务等对成本敏感的场景中尤为明显,例如p2.0-p1.7间距段的smd产品虽然价格较低,但在显示效果上已无法满足智慧教室的需求。
成本重构:从高价壁垒到普惠化的破局之路
2025年第一季度,cob封装技术产品均价同比大降31.4%,这一降幅直接拉动其出货面积激增。成本下降的核心动力来自产业链成熟度的提升:通过整合封装与模组生产流程,cob的规模化效应使其单位成本大幅降低。以某厂商为例,其cob产品在2024年实现月产能5.1万㎡,2025年预计突破8万㎡,规模优势进一步摊薄了边际成本。 在教育市场,cob的价格优势尤为显著。p1.5以下的cob会议一体机价格已接近smd产品,而显示效果却大大提升,这使得其在高职教多媒体教室改造项目中的渗透率超过一半以上。
mip的成本下降路径更为曲折。早期因巨量转移技术不成熟,其量产成本居高不下,但随着蓝膜出货技术和8英寸硅基衬底的应用,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某led封装企业通过优化巨量转移工艺,将单片产能提升,总体制造成本降低,使得mip在p0.6-p1.6间距段的产品迅速普及。在虚拟拍摄领域,mip凭借光色均匀性优势,逐步替代smd成为高端场景的首选,尽管其价格仍高于smd,但全生命周期成本(包括维护和更换)已具备竞争力。
smd的成本困境不仅体现在生产端,更反映在维护环节。以政务市场为例,smd产品的年均维护成本远高于cob,这在采购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成为致命弱点。2025年第一季度,政务市场smd产品出货面积同比显著下滑,而cob产品却逆势增长,占据该领域较高份额。这种成本差异在长期使用中被进一步放大,使得smd在中高端市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。
市场博弈:分层竞争与技术融合的新生态
尽管面临挑战,smd在中低端市场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。在p2.0以上的大间距领域,smd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较低的单价,依然是户外广告、交通指示牌等场景的主流选择。例如,在教育市场的k12阶段,smd 产品因价格优势仍占据较高份额。此外,smd厂商通过技术改良(如虚拟像素技术),在p1.5-p1.8间距段与cob展开差异化竞争,试图延缓市场流失。
cob与mip并非博弈,而是形成了互补生态。在商用显示领域,cob凭借p1.2-p0.9的间距优势主导中高端市场,而mip则在p0.9以下的超微间距领域建立技术壁垒。例如,某led显示屏制造厂商推出的cob会议一体机覆盖110-165英寸全尺寸,而mip产品则聚焦于80英寸以下的高端家庭影院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头部企业正加速cob mip的技术融合,通过cob实现高性价比的基础显示,再以mip技术提升局部区域的对比度和分辨率,这种混合方案已在指挥中心等场景中落地。
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正在推动技术路线的进一步细分,虚拟拍摄:smd因成本优势仍主导中低端市场,但cob凭借高亮度和色彩一致性在高端影视制作中崛起,mip则在高精度拍摄场景中崭露头角。教育与会议:cob以p1.5-p1.2的产品为主力,占据60%以上的市场份额,而smd则退守至p2.0以上的大屏显示。家庭娱乐:mip凭借微型化和高集成度,在100英寸以下的激光电视和高端显示器中打开市场,而cob则通过降低价格渗透至消费级商显领域。
未来十年:技术融合与生态重构的终极战场
随着巨量转移、ai 驱动测试等技术的成熟,cob 和 mip 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。预计到 2027 年,cob 产品均价将显著下降,而 mip 在 p0.6 间距段的价格将接近 smd 当前水平。这种价格普惠化将加速技术渗透,尤其是在医疗、交通等新兴领域 —— 例如手术室数字化示教系统对 cob 的需求显著增长,而智能驾驶舱的 ar-hud 显示则依赖 mip 的高像素密度。
cob mip的混合架构:通过cob实现基础显示,mip提升局部性能,这种方案已在高端指挥中心中应用,可将对比度提升至10000:1以上。 玻璃基与pcb的协同创新:am驱动的玻璃基cog技术与pcb基板的cob技术形成互补,前者适用于超大型显示墙,后者则在中小尺寸领域保持成本优势。智能化与数据化升级:ai像素引擎技术(如pse节能冷屏)的应用,使cob产品功耗降低40%,同时支持实时画质优化,这在能源敏感型场景中具有战略意义。
上游芯片厂商加速向mini/micro led转型,中游封装企业则通过垂直整合提升议价能力。通过自研倒装芯片和巨量转移设备,将mip的量产良率大幅提升,成本显著降低。与此同时,下游应用端的定制化需求倒逼厂商推出“技术 服务”的整体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的解决方案,例如在虚拟拍摄领域,从屏体设计到后期调色的全流程服务已成为竞争焦点。
cob与mip对smd的市场侵蚀,本质上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。尽管smd在中低端市场仍将长期存在,但其统治地位已被彻底动摇。未来十年,led显示行业将呈现smd守旧、cob居中、mip领新的分层格局,而技术融合与生态重构将成为破局关键。对于企业而言,唯有把握三大核心能力“技术迭代速度、成本控制精度、场景适配深度”才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主动。正如行业专家所言:“当技术普惠化不可避免时,谁能率先将创新转化为用户价值,谁就能定义下一代显示标准。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才刚刚开始。
转载至:慧聪led网

微信公众号
服务热线:
售后热线:
地址:珠海市高新区中珠南路1号2-1号厂房302
服务热线:
地址:珠海市高新区中珠南路1号2-1号厂房302
服务热线:
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塘头一号路8号创维创新谷2a栋1018室

微信公众号